學校V.S.職場
2008年7月大考之後,有一則影響深遠的新聞,就是2008年最低的錄取標準為七分,這是一個相當震撼的消息。正向的訊息是,任何人只要有意願,都可以進入大學就讀;但亦告訴我們,大學的水準已經大不如前,因此畢業生的素質將會參差不齊。
台灣的雇主在得知這一訊息之後,一定會責成其人事部門,慎選新進員工,以免其企業體充斥了不適任的人員。從此之後,大學學歷就不是就業的保證,因為學校教育並不一定能培育出職場所需要的人才,企業體將要花更多的資源,訓練他們的員工,才能應付工作上的需要。
美國工讀剛好在這個關鍵的時刻,提供從學校到職場的一條捷徑,讓台灣的大專學生,可以在每年暑假到美國不同的雇主打工,提升英語文能力,強化人際溝通技巧、解決問題及適應國際職場的能力;找尋生涯規劃的目標、拓展全球視野、建立國際觀、成為國際人。
從大學進入台灣的企業體,同學的學習與調整已經困難重重,更何況要跨越語言、文化、國家,遠渡重洋到人生地不熟的美國,進入陌生的企業體,磨練國際職場的求生技巧,這真是Mission Impossible啊!
如果同學都以遊學或旅遊的心態,輕鬆愉快、毫無準備就前往美國打工,當然就不堪設想。所以我們建議同學應該在美國工讀的前一年,就草擬赴美工讀的行動計畫,提升自己的英語文能力,深入了解美國人、美國文化及企業的運作方式。經濟能力有限的同學,更可以在台灣打工,一方面增加職場的經驗,另一方籌募經費,減輕家裡的負擔,一舉兩得。
機會永遠是給已經準備好的人,如果你視美國工讀為你國際生涯規劃重要的里程碑,你就應該立刻展開你的行動計畫,面對這一個難度極高的挑戰,乘風破浪,穩健踏出你成功的第一步。